![]() |
|
![]() |
||||||||||||||||||||||||||||
三十年的公益圖譜
「東元獎」樹立科技人文典範基金會成立之初即設立「東元科技獎」,獎勵對台灣科技研發有特殊貢獻的人士,同時藉以激勵科技研發創新的風氣。1998年起,有鑑於人文精神在科技發展的洪流中日益式微,為倡導科技人文均衡發展,該獎項自第六屆起增設「人文類」獎;第十九屆起,科技類設獎領域整合為「電機/資訊/通訊、機械/能源/環境、化工/材料、生物/醫工/農業」四大獎項;人文類則每年由董事會根據社會脈動及現況,在眾領域中(藝術、文化、社會服務…等)擇一設獎,對於長期在人文領域默默耕耘、對社會影響深遠的社會標竿,以成立遴選委員會主動遴選的方式,給予最高的榮耀與肯定。上述四大獎項,因涵括「科技」與「人文」兩大領域,因此於2004年更名為「東元獎」。 因「東元獎」定位為「終身成就獎」,為獎勵青年科學家,2006年起,以競賽形式獎勵科技創意,設置「東元科技創意競賽」,前兩屆的主題為機器人競賽;2008年起,改以「Green Tech」為競賽主題。於2010年起增設「國際賽」,逐步邀請美國、英國、日本、俄羅斯、瑞典、德國、瑞士、奧地利、中國大陸、印度、新加坡、東南亞等頂尖大學來台參賽,並更名為「東元Green Tech國際創意競賽」,期望建立一個完善的國際青年科學家「科技」與「創意」充分交流的技術發展平台。 ![]() 積蓄社會創新的能量有鑑於「創造力」是人力素質的指標,舉凡施政方針、科技發展、藝術創作、產業經營、教學設計……等,都需要創新的能力來有效提昇其效率,因此「創造力教育」被視為國力的基礎。2002年教育部公布「創造力教育白皮書」,『東元』遂以推動「創造力教育」為己任,開啟了『東元』在全省各地推廣創造力教育的新頁。並以中央大學教授洪蘭提出:「大腦就像繁忙的網路,網路連接的有效性決定了我們的智慧,所以要有創造力,就必須要有四通八達且密切連接的神經網路,眼睛看到的光波及耳朵聽到的聲波等進入大腦之後會全部轉換成電波,電波能引發其他的神經迴路活化,並激發連接到其他的神經迴路,神經迴路越密的人,點子就越多,創造力也越強。從神經學的研究上,經驗可以影響神經的連接,神經連接的密度與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創造力有關,而經驗的取得需藉自身經歷、學習或閱讀內化前人的經驗而來。」的創造力教育學理基礎,做為本基金會十餘年來在全省各地推展創造力教育的依據。 為提昇國內中、小學教師的創意教學能力,基金會在2005年起每年在全省十個縣市,針對中、小學教師辦理兩至三天的「教學創意體驗工作坊」及「遠征式學習工作坊」,含前兩年的試辦場次,涵蓋19個縣市,共辦理84場,受益教師達萬名以上(16,319人)。培養創造力需從小扎根,小學教師是否具備創意教學觀念和懂得創意教學的方法及技巧,便是台灣邁向創造力社會的關鍵。教師們在工作坊中,拓展教學視野,充實知識領域,提升創意教學職能,課程廣受參與教師肯定。2016年起辦理「校長創意領導工作坊」,透過學理實際體驗大腦與遊戲、學習的密切關係,並藉遊戲融入教學的實作課程,拓展校長領導教師教學設計的視野,積極提升偏鄉校長的領導管理與教學發展等相關知能。 此外,為培養青少年創新思維與科學智能,基金會每年針對偏鄉師生進行「偏鄉科學創意教學深耕計畫」,以符合人類大腦學習的原則設計課程,將生活實例大量的融入課程設計,並系統性的規劃課程主題,以趣味易學的科學課程推展「創造力教育」,2023年以「視覺暫留」與「力的合成與分解」為課程單 元,服務達十一個縣市、遍及60個鄉鎮,學校數增加為224所學校、接受課程的 學生達11,487人,教師達1,000人以上;截至2023年,十五年來接受課程的學童 累計可達124,016人。 基金會長期服務偏遠部落學校,實地體認偏遠地區青少年處在科學、閱讀、資訊與藝術教育資源普遍不足的弱勢環境,每年年底於偏鄉地區舉辦「原住民青少年藝術賞析活動」,以遊覽專車將原住民青少年接駁至該縣市文化中心演藝廳,提供豐富多元的藝術表演。透過一整天精彩的學習體驗,展現了人文藝術寓教於樂的深度內涵,成就青少年的知識學習,啟發創意及提升創造力,提供偏鄉部落地區良好的藝文賞析環境,充實人文素養和情緒管理智慧,協助建立健康正向的生命價值觀,促進多元文化發展,希冀幫助偏鄉及部落的青少年心靈的正向成長。本計畫自 2005 年迄今,持續十九年共辦理五十六場次,累計參與學校達 844 所, 總參與偏鄉青少年達 43,253 人,迴響熱烈。 ![]()
讓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的台灣原住民族,可以蓬勃發展源遠流長
原住民部落族群,在傳統歌謠、舞蹈、生活祭典儀式等各方面,皆各具特色,同時具有族群核心價值之意義,但是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的族群,文化藝術的傳承與保留尤其困難。本計畫以「原民族群永續」為願景,整合公部門、非營利組織、民間企業、善心人士、都會學校和接受支持的傳習團隊,共同建置一個「供需媒合」的公益平台。協助山區部落,發展傳統歌謠舞蹈傳習教育與適情適性的學習方案,以產出令人驚艷的「傳統文化藝術、教育成果、族群永續的能量」為努力目標,對於「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的台灣原住民族」,具傳承、發揚與永續的意義,是以定名為「驚嘆號」。 計畫推動重點:
截至 2023 年,「驚嘆號」已召集 23 家 NPO/NGO、23 間民間企業、6 個政府部 門及近 132 名善心人士個人支持,透過整合、互助、合作與尊重,為四十個被 認養扶植的部落教育團隊,提供籌措傳統文化藝術蒐集、編採、傳習有關的經 費、資源等服務。 ![]()
※ 若有任何疑問,歡迎洽詢: 02-25422338分機12 蘇小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