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時間:台東場 12/04(五) 09:00-10:00
花蓮場 12/18(五) 09:00-10:00
演出內容介紹:

「拉歌」選粹

2012年6月,首次發展呈現於臺北藝術大學,嘗試在原住民族傳統歌謠與身體一同的互動關係中,諧調和諧的呼吸律動做舞蹈語彙的探索,讓舞者同時在跳也唱,塊狀的敘事拼湊當代原住民中看見部落環境變遷與處境,表達傳統領域和海洋的草根思維、當代原住民青年行走於都市對所見所聞的扞格、不管怎麼樣的「拉」扯,唱起「歌」就會知道「土地的事就交給土地銀行處理啦!」,就都可以繼續走下去,宛如午後暖陽般的感到很有能量。

勇者

「勇者是每一個人的勇敢;無論生命走到了何處,總是有無限的任務等著我們,只有下定決心來面對每一個挑戰。」
《勇者》藉由每一位舞者自述關於勇敢的故事,將每一個故事堆疊起來築成勇氣的燈塔,在迷茫的海中,堅毅的光源是朝向夢想的力量;一個人的勇敢會傳遞能量,兩個人或是更多的人一起勇敢,就會看見希望;互相為夥伴加油打氣吧,牽起彼此的手,就會更勇敢。 《勇者》直覺得讓你聽見勇敢,看見賣力的追求夢想。 

演出團體介紹:
布拉瑞揚舞團成立於2014年,由台灣原住民編舞家布拉瑞揚‧帕格勒法(以下稱布拉)創立。在過去的二十年中,布拉多次受邀為國內外許多舞團編舞並演出,儘管如此,當布拉意識到自己身為一個原住民,也是一個排灣族人時,「認同」的過程引領了他往原住民文化的路上前進,並開啟了一段新旅程,更專注在文化養份當中來創作。

他決定回到家鄉,並建立了自己的舞團,為了與有才華的原住民青年工作,不僅可以跳舞,更有令人驚艷的歌聲,這也是布拉瑞揚舞團最重要且不同於一般現代舞團的特質,藉由文化上的田野調查,更深入的去看見文化裡頭蘊含的內在,發展屬於原住民特有的身體表述和語彙。成立舞團,是要將原住民的孩子以及舞團作品帶到國際上,分享給更多的觀眾。

演出時間:台東場 12/04(五) 10:30-11:40
花蓮場 12/18(五) 10:30-11:40
演出內容介紹:
《愛漂亮的河馬小姐》(原名:外科整型)是黃春明老師寫實諷趣的劇本,與現代人偶同台演出,透過宜蘭的孩子用歌聲舞影加上專業的扮演,場場獲得滿滿的讚美和專業肯定。偶戲的角色造型與造型的創意,是一齣戲成敗的重要關鍵。以劇情,讓偶充份發揮造型的功能。演出過程中,偶的造型因劇情的變化,而跟著不停改變造型,營造整齣戲的創意趣味。
《愛漂亮的河馬小姐》內容暗諷當前許多現代人,違背健康與違背自然的愛美虛榮心態,付出很高的代價,為自己的身體做種種不當且不必要的整型手術。其實這個問題有它的嚴肅性和殘酷性,但是經過偶戲的形式呈現,使問題的嚴肅性仍存,殘酷性在視覺上化為荒誕成為喜劇,而其戲劇的社教和娛樂功能可融為為一體。
演出團體介紹:
黃大魚是一個有點不一樣的兒童劇團,不但只演黃春明的兒童劇,而且有很多小朋友擔綱挑大樑。
大部分的兒童劇都是大人演給小朋友看,只有黃大魚,因為團長黃春明老師的堅持,有適合小朋友的角色,就開放給有興趣的學童參加甄選。雖然必然會增加排演的困難度,但春明團長認為:讓孩子們近距離親近戲劇這門多元的藝術,是最有效的扎根良方。而這些年的實做和展現的成果,也確實驗證了黃老師的執著。
黃大魚兒童劇團1993年創立於台北市,2002年底遷籍宜蘭。在團長黃春明老師「做中學」的耳提面命之下,每次的演出,都拉長製作排練期,由經驗豐富的老魚兒,帶領不同社群和校園招訓來的菜鳥魚兒,從幕前到幕後協力分工,舊帶新、做中學。多年在地深耕,啟迪無數蘭陽學童和社區民眾,也扶植了諸多校園和社區劇團。
過去有很多人看著黃春明的小說長大;現在,讓孩子們看著黃春明的兒童劇長大,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演出時間:台東場 12/04(五) 14:40-16:10
花蓮場 12/18(五) 14:40-16:10
演出內容介紹 :

【台東調】(青蚵仔嫂)
曲:臺灣恆春民謠 編曲:李哲藝
台東調的產生,應追溯至一百多年前的恆春地區,為當時的原住民所吟唱,故稱平埔調,後來的光緒元年,清廷解除了「入番禁令」,各族群逐漸共同生活在一起,恆春地區的人到台東開墾,曲調也一併帶到台東來,並常以”來去台東”開頭,依當時地事物需求,配合上不同的歌詞來演唱,於是稱為「台東調」,唱盡人民在異鄉討生活而隨口哼唱家鄉曲調的遊子心情。聆聽此曲時,經常令人發思古之幽情。著名的台語歌曲「青蚵仔嫂」和「三聲無奈」,就是取材自台東調的旋律。當中「青蚵仔嫂」的歌詞在描寫臺灣傳統女性的認命性格,苦中作樂的生活態度,這首歌平易近人的語氣受到大家的愛戴,無形中也反映出臺灣人不屈服於命運的個性。

【蘭陽舞曲】
曲:臺灣宜蘭童謠 編曲:李哲藝
這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詳的臺灣民謠,其產生原由和起源地,眾說紛紜,光是歌名的意思爭議,就發生過多次的論戰,但始終仍無肯定的答案。
有人說「銩銩銅仔」是昔日丟擲銅錢的遊戲,由於玩這種「丟銅錢仔」的遊戲,那種把手抽動開來的特殊感覺,及銅錢落地時,鏗然有聲,叮噹作響的音律,產生了「丟丟銅仔」。較廣為人所傳的,為記載宜蘭地區人民,在『唐山過台灣』商人吳沙的帶領下,開發蘭陽地區,發展交通,開發鐵道,其中搭乘”火車過山洞”山洞中滴水的聲音滴-滴-答-答-,人們近鄉情怯內心的喜悅,轉變口中哼出的宜蘭調而成宜蘭童謠。
鑒於本曲的特性,編曲者重新賦予舞曲的特色,以弦樂團的方式重新詮釋,全曲多用五度和聲,藉由其特殊的音響效果產生龐大的空間感,好似火車過山洞時的聲響,為本曲增添身歷聲的效果。

【天公落水】
本曲源自於客家山歌,是客家音樂中的代表作品,透過填詞有過許多的演唱版本,歌詞的內容在講述大自然的景象與生活的點滴。經由編曲的手法,將原本四拍子的東方歌謠變成西方音樂三拍子的風格,讓東西方的音樂特色能夠由此結合,頗富趣味性。

【阿里山之歌】
曲:臺灣原住民民謠 編曲:李哲藝
臺灣原住民族阿美族人的複音演唱形態難能可貴,歌唱對他們來說是生活必需品,也許就像水和空氣一樣缺一不可,不論在祭儀期間,以歌唱娛神,在歡慶場合時,以歌唱娛人,或在工作時刻的自娛,任何事情都離不開歌唱。一人唱、眾人附和,或眾人唱同一旋律,但又各自發揮即興能力,將旋律加以變化造成錯落,不同音域的音色差異,製造出多采多姿的豐富聲響效果。因此臺灣的音樂家稱原住民音樂是「未經文明汙染,有著純自然美感的音樂」,無非就是臺灣值得珍惜的寶藏。「阿里山之歌」來自於臺灣原住民民謠「阿美族賞月舞」,此首歌曲曲調簡潔,旋律動人,節奏明朗有力,加上老天賦予原住民的美好歌聲,載歌載舞的跳躍畫面,在在表現了原住民生性樂觀、簡單自在的一面。

【生日快樂狂想曲】
生日快樂歌應該是全世界演唱率最高的音樂了,而短短四句的旋律,經過創意的巧思,呈現出各式各樣的表現風格,這也是李哲藝累積了十幾年所改編生日快樂版本的大全集。

【安魂曲】
安魂曲『miyome』詞意為:「逝去的亡魂啊!歸向天吧!請天神接納,月亮啊!請照亮亡魂的歸途」。是阿里山北鄒族在傳統祭儀『mayasvi』裡,在夜深人靜的時刻,與亡靈對話的歌謠。最早進行採譜記錄的人是高一生已故的三子高英輝神父。
高英輝神父在七○年代後期,即印發記錄和正確詮釋了這首安魂曲,並且藉由北鄒族旅北同鄉會交給了現在是中生代的族人們。當年曾因此引起耆老們的恐慌,一再三申五令地要求年輕族人們必須以虔敬之心,並在適當場所才可練習或開唱。
綜合高英輝的記錄、三十多年前聽自耆老們的說法、文獻的解讀,早年的台灣原住民族群間,是以馘取敵對方的頭骨之靈做為護守己方的生存空間,為主要的互動方式。當敵方的頭骨之靈被役使成為社群的一份子後,在『mayasvi』祭儀中便佔有一席之地。

【太巴塱之歌】
「太巴塱之歌」屬近代阿美族歌謠,由花蓮縣光復鄉太巴塱部落祭司林正治先生作曲並填詞,原曲名為「引思」。整首曲子是以阿美族太巴塱部落的「襯詞」為主的歌謠,整首曲子旋律優美,琅琅上口,尤其曲子後半段逐漸上升的音階,更能表達演唱者的內心情緒激昂的起伏。
祭司林正治先生當初作曲時,內心有感於自身對部落及族群之重責大任,以及思索著該如何引領族人突破現狀,才能保存太巴塱部落傳統歌謠、舞蹈等充滿祖靈智慧的文化,遂製作此曲。之後多位原住民歌手皆有翻唱傳唱之,卑南族歌手陳建年先生也以此曲做為「很久沒有敬我了你」音樂舞台劇的最終曲目。

【馬卡道】
台灣的原住民屬於南島語系,依來台先後有『高山族』及『平埔族』的分別;高山族多居住於高山地區或丘陵,而平埔族則居住於平地及丘陵地,接受漢化的程度也不同,於是早期有『生番』及『熟番』的區別。目前台灣的高山族共分十六族,而平埔族則眾說紛紜,未能有比較肯定的族群分類,不過每一族都有自己的語言及文化,尤其是音樂更是獨具一格,大多由族中長老以口耳相傳的方式傳承。本曲之創作取材自台灣馬卡道族的兩段傳統旋律,分別是用於祈禱及祭祀。

【廟埕】
本曲是一首全新創作的樂曲,『廟埕』是台灣社會中相當獨特的地標,只要有廟宇的地方,就會有廟埕,而在台灣各地又都有廟宇,而且什麼事都可能在廟埕發生,每個人從小到大,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回憶屬於這裡,像是廟會活動、花燈展覽、過新年放鞭炮、中秋節賞月、看野台戲野台電影等許許多多的事,甚至你第一次學騎腳踏車。作者運用許多屬於台灣廟會特性之音樂素材,包括傳統民謠樂風、五聲音階以及南北管之節奏,再加上現代古典音樂之作曲及配器手法,目的在表現尚存在台灣民間社會中,一種融合了宗教信仰、地方民俗與人文習慣的風格。

【弦舞 I】
【弦舞I】於2008年4月「國家交響樂團─NSO首席絃樂團」之成立音樂會中首演,而後改編成為數種不同編制版本演出。本專輯之版本特別為台灣純絃再次改編,為本曲首次之出版發行。
創作的主要動機來源,是以時下年輕人喜歡的電子舞曲節奏作為音樂表現風格,企圖製造出有別於一般傳統古典樂曲的音響效果。樂曲間安排了各聲部的獨奏樂段,有如搖滾樂團中每項樂器的獨奏表現,各樂器聲部之間也安排了精彩的對話,期望聽眾能聽見各種不同音響效果的發揮。此曲榮獲第二十三屆金曲獎,傳藝類最佳作曲人獎項。

演出團體介紹 :

「台灣純絃」由六位台灣頂尖音樂家所組成,所有成員的首席頭銜加起來超過數十個,而這些優秀音樂家之所以聚集在一起,就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理念-『讓全世界聽見台灣的聲音』。台灣這幾十年來培育出無數優秀的音樂家,但是礙於環境,很多音樂家選擇留在國外發展,而願意下定決心回到台灣的音樂家,卻常常需要跟現實環境妥協;雖然如此,每一位優秀的音樂家心中,仍舊希望能夠為這塊土地的音樂文化貢獻一己之力。台灣純絃的六位音樂家就是基於這樣的理念聚集在一起,亟求為台灣的音樂創造更多的表現空間與國際視野。六位成員都有豐富的國際演奏經歷,藉由這樣的凝聚可以發揮最大的功效。未來,除了積極演奏台灣的音樂作品、錄製專輯之外,也積極爭取國際音樂節的演出,全力宣揚台灣音樂,讓全世界都可以聽到來自台灣的聲音。「台灣純絃」於2011年成立之初,即錄製「弦舞臺灣」專輯,次年即榮獲「金曲獎」的肯定。


12.04(五)
小提琴∕林天吉(台北愛樂現任駐團指揮)
客席小提琴∕朱育佑 (台灣電影交響管弦樂團首席小提琴演奏家)
中提琴∕歐聰陽 (宙斯愛樂管弦樂團首席中提琴演奏家及藝術總監)
大提琴∕歐陽慧儒 (台北愛樂管弦樂團首席大提琴演奏家)
低音提琴∕卓涵涵 (台北市立交響樂團首席低音提琴演奏家)
豎琴 編曲 作曲∕李哲藝(第二十三屆金曲獎最佳作曲人)


12.18(五)
客席小提琴/黃裕峯(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駐校藝術家)
客席小提琴∕盧耿鋒 (台北愛樂管弦樂團首席小提琴演奏家)
中提琴∕歐聰陽 (宙斯愛樂管弦樂團首席中提琴演奏家及藝術總監)
大提琴∕歐陽慧儒 (台北愛樂管弦樂團首席大提琴演奏家)
低音提琴/武 崢(TC弦樂團首席低音提琴演奏家)
豎琴 編曲 作曲∕李哲藝(第二十三屆金曲獎最佳作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