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布拉瑞揚.帕格勒法
1.「回家‧跳舞」-布拉瑞揚舞團
2. 創作及編舞工作分享
3.「跳甚麼?跳自己」- 身體表達的方式
- 雷若豪 
表演空間認知與介紹劇場技術概述。
- 吳榮順 
綜觀國際趨勢與台灣現況,音樂表演藝術之發展策略
「表演藝術是一種結合劇場、音樂和視覺藝術的一種藝術形式。以活生生的藝術家作為工具與材料的一種藝術形式,因此舉凡音樂、演奏(唱)、舞蹈及戲劇等皆包括在內。」從表演的定義來看,不管舞蹈或戲劇,甚至跨域演出的綜合表演藝術到各國傳統儀式或節慶,沒有音樂的貫穿,沒有音樂的幫襯,所有的表演都是呈現黑白或靜默的。因此,音樂在這些表演藝術當中,它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與分量。
但當音樂作為表演藝術的核心成分時,音樂扮演的角色、音樂中的的聲音印記、音樂的內涵、音樂的表現形式、音樂語法,頓然成為不同觀眾矚目的焦點。當觀眾或聽眾接觸到音樂表演藝術時,滿心接受、欣然接受、概括承受、拒絕接受等等反應,都是音樂表演藝術工作者,在製作或創作一個音樂作品時,必須去面對和思考的嚴肅問題。
- 胡健
1. 原始表演元素合理性檢視、討論、修正
2. 表演行為細節修正
3. 各表演環節串連緊合度檢視,整體流動的順暢度修飾、演出節奏與呼吸校正
- 吳金黛、于蘇英、查馬克‧法拉屋樂
1. 泰武古謠傳唱《歌開始的地方》專輯製作過程
2. 泰武古謠傳唱《歌飛過群山》專輯製作過程


布拉瑞揚出生台東嘉蘭部落,是排灣族人,15歲那年,他帶著漢名「郭俊明」離鄉背景求學、跳舞,直到1995年改回排灣族名,「那時候我迷惑,不知道自己是誰,改名是手段,提醒自己和別人,我還有這個名字。」
回家-回首布拉瑞揚的認同之路
「近20年過去,我累積了許多作品,飛了很多城市,但我依然感覺自己裡頭很空,我想除了名字,我還得找回其他失去的。」布拉瑞揚15歲起踏入舞蹈領域,對舞蹈的熱愛與創作的熱情成就了他的面貌,也成為舞蹈界期待的新星。然而,在紐約駐村的1年半中,他更深刻的感受到自我內在的貧乏,即便改回族名,仍然無法對我是誰這個問題找出答案。布拉瑞揚想回家的念頭,是從2010年底開始。跨年夜那天,他與一群學生看煙火,歡慶氛圍卻感覺彷徨,「那時心中有個小小聲音,要我回家。」接下來的日子,他忙得不可開交,接連編創、演出國內外7部作品,包括他幫原舞者編創、關於鄒族228受難者高一生故事的《迴夢》。奇妙的事情發生了。「為了《迴夢》,我跟舞者上阿里山田調,有個晚上竟發生靈異事件,舞者輪流被附身,他們開口說出來的,是我們正在田調的內容與人物故事。」還有一次,是他與歌手好友桑布伊回到部落參加祭典,「看著大夥相聚說笑、唱歌,我覺得很熟悉又好陌生,我自問,真的願意放棄台北現有的一切,選擇回家?」如今他的步伐,已經逐漸朝向部落前進,在部落的土地、生活中找到養分。
找路— 探究布拉瑞揚的藝術精神
藝術動人之處,在於他深掘人最根本的精神與情感,而舞蹈,來自人最基本的動、靜之念。舞蹈更是來自每一分秒,舞者的行為與反省之間,超越身體慣性的各種姿態的展現。布拉瑞揚是一個嚴謹,重視個人創作空間與時間的藝術家,對外卻是親和力十足,十份重視團隊凝聚力的領導者。在他的作品常見詼諧卻足以讓能重新看待自己的正面風格。他也試圖讓舞者們有更多自我表現的空間和重新認識自己的機會。2012年《拉歌》、2013年《找路》作品,原住民的現代生活產生了更多連結,然而布拉瑞揚也發現自己在都市與藝術美學之間迷航了,「原住民的身體與情感簡單質樸,與殿堂藝術不搭,我迷失了,但我清楚知道,我得回家了,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尋找下一個可能表達的方式。當然,最後可能有結果,也或者沒有。」回家成為他接下來的生命旋律,創作則是抒發與重整自我的管道。從成就自己,到給予年輕舞者掌聲,與到部落分享與回饋的規劃。未來的布拉瑞揚,如何在城市與部落之間找到對話的可能性?也為原住民藝術留下一盞繼續找路的燈?
2014年8月,回到故鄉台東,成立布拉瑞揚舞團。

2013年
- 8213肢體舞蹈劇場《非關舞蹈3》舞臺監督
- EX亞洲劇團《2013版-猴賽雷》燈光設計
- 世紀當代舞團《愛_遊樂園 》舞台監督
- 華山藝術生活節沙丁龐客劇團《一個人的晚餐》
舞台監督 & 舞台技術指導
- 國家戲劇院《1+1雙舞作》世紀當代舞團《蒼穹下》舞台監督
- 編導經歷:命運遊戲、迴蟲
2014年
- 二分之一Q劇場《風月》 舞台技術指導
- 第七屆台北藝穗節技術統籌
- 梵體劇團《花非花》燈光設計暨舞台監督
- 8213肢體舞蹈劇場《視域無度》舞臺監督
- 臺灣春風歌劇團《我的娘子她她…牠是蛇!》燈光設計暨舞台監督

法國巴黎第十大學民族音樂學博士
現任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院傳統音樂學院院長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院音樂系及音樂學研究所專任教授
曾任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學務長(20002-2005)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院傳統音樂學系系主任(2004-2010)
-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音樂教育系兼任教授
- 公視【客家人客家歌】節目主持人
專長
- 民族音樂學、南島音樂、客家音樂、世界音樂、複音音樂
開課
【民族音樂學的理論與方法】、【音樂人類學】、【複音音樂研究】、【聲音人類學】、【南島音樂研究】、【世界音樂】
【台灣音樂史】、【民族音樂的視與聽】、【記譜法研究】、【音樂學的論文寫作與指導】、 【台灣原住民音樂研究】、【傳統唱腔專題-客家音樂】、【民族音樂學專題-從比較音樂學到音樂人類學】

出生在南京,移民香港,後以僑生的身分隻身赴台求學,1995年與排灣族古老文明相遇,就深深被排灣族純真、敬天禮地美好的生活態度吸引。跟著老人,足跡深入排灣族傳說中生命被創造的古老遺址,後來在親生父親的同意下,被排灣貴族Daugadu家族媽媽Malevlev認養為兒子。從此,胡健有了排灣族的身分–Gui Daugadu。
致力於保存排灣族文化的胡健,於2009年成立米靈岸音樂劇場,2011年,以製作人身分,製作大型史詩音樂劇「米靈岸音樂劇場」,同年四月榮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表演藝術追求卓越專案」,在台北盛大首演。目暏文化迅速的流逝,多年來,胡健努力整合臺灣社會各界的資源和力量,積極推動台灣「原住民文化」的保存與發展,讓原住民敬天禮地的美好生活態度永遠流傳。

金曲獎最佳專輯製作人。原就讀觀光學系,後赴美國楊百翰大學專攻錄音技術,返台後進入風潮。曾製作《森林狂想曲》、《我的海洋》、《最近的天堂》等多張知名大自然系列專輯,默默引領了『聆聽大自然聲音』的潮流。2001年,以《我的海洋》專輯獲金曲獎傳統暨藝術類最佳製作人獎。2002年與陶笛阿志合作,製作的第一張陶笛專輯《陶笛奇遇記》即在台引爆一股陶笛學習風潮。2003年的《拍鑼兼摃鼓》獲金曲獎最佳兒童音樂獎。近期所製作的原舞者系列專輯《牽INA的手》,和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瑰寶系列專輯《蒙古長調》,分別獲得金曲獎最佳民族樂曲獎與最佳製作人獎。2009年為十鼓擊樂團所製作的《鼓之島》專輯,入圍第52屆美國葛萊美最佳傳統世界音樂獎。

資深唱片企劃人,現任風潮音樂企劃總監。擅長於原住民文化、自然生態、及各類藝術範疇之人文描寫。企劃作品散見於風潮音樂各類型音樂專輯中。

『沒有古調歌謠,就失去歷史採集並傳唱排灣族的古調歌謠是自己該做的事單純的陪孩子們在排灣族的文化下成長』查馬克‧法拉屋樂老師在泰武國小任教,並且組建指導以邁入第十一個年頭的泰武古謠傳唱隊。他們天籟般的歌聲征服了國內外歌迷,且曾入圍金曲獎,更是入圍葛萊美獎。
對排灣族來說,每一首歌謠都與部落、家族歷史息息相關,連情歌、祭典歌的傳唱也有一定的規矩。採集古謠的過程雖辛苦,但也有令人振奮時刻:當他所帶領的泰武國小古謠傳唱出連父母都不會的古謠,『部落裡的人開始省思,如果連自己的歌都不會唱,要如何將自己的文化傳承下去』。查馬克認為這正是採集古謠的初衷----將文化傳承給下一代,而現在則已看到成果,讓文化種子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