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辦法
 

歌曲描寫部落族人守護部落的孤獨沉靜,在面對敵人時的英勇壯闊,猶如老鷹在空中盤旋,看似平靜,卻又有那深沉的專注,狩獵時勇猛無懼的神情,守護神在族人的身邊,帶給人孤寂的溫暖、兇狠又溫暖人心。

在一年當中,鄒族有三大祭典。年初的播種祭miyapo及七月份的收穫(豐收)homeyaya和八月份的mayasvi(今天漢人稱為戰祭)。而鄒族人在一生當中也要接受三個重要的成長禮儀。一是出生後的第二年把男孩子在mayasvi的時候送到會所─kuba,接受祝福(女孩子在同一天送到yata`uyungana高家接受祝福)。二是兒童在七八歲的時候由父母的陪同下回到娘家,接受舅舅的祝福,使其有完整的靈魂成長。三是凡年滿18歲的青年男女都要接受成年禮,男的在會所(kuba)女的在 yata`uyungana─高家。

按照傳統的祭禮,mayasvi(今天稱為戰祭)和成年禮是分別舉行。在戰後有一段時間有時候會舉行,可是幾乎要中斷。但為了保持(保留及維持傳統精神)在民國八十年回復執行,並且併列在mayasvi(今天稱為戰祭)的祭典中進行成年禮。

舞碼介紹:

序幕

在主祭者的帶領下,參加祭典儀式的人員從kuba─會所,將聖火送到會場中央。【按鄒族的kuba─會所內的火煻裡面的火是整年不會熄滅,因為它是生命的象徵。】

獻貢品

參加祭典儀式的人員把火種放在廣場的中央之後,就走到神樹下。就位之後頭目的一聲令下,把活生生的豬由婦女送到會場(神樹下)。這時由頭目和長老用矛刺殺,之後與祭禮人員將刀尖沾上豬血並向神樹歡呼三聲,然後把沾在矛尖和刀尖上的血擦拭在神樹的葉片上。

迎接天神

在神樹下的儀式結束之後,祭禮人員在廣場圍成半圓形,以非常嚴肅的精神,由頭目引唱迎神曲。【按傳統祭典的時候,在廣場要圍成半圓形,並面向神樹引唱迎神曲。第一節的時候引唱人員要隨和音律將上半身向前後搖擺,到第二節的時候,要以緩慢的步伐走向kuba─會所,以示迎接天神!】

團結祭

頭目派遣與祭人員,到各氏族的祭屋取酒和肉及米糕(或小米糕)帶回 kuba─會所。再由長老把酒倒在一起,然後送到參加祭典的人員祝聖及祈福。

成年禮

凡滿18歲的男子要到會所的廣場,由頭目或各長老推舉一人教誨及說明以後做人作事的道理,然後推舉德高望重的人用家法的棍棒輕輕的打每一個人的屁股。然後交由另一個人把每一個人用藤鞭用力的鞭打三次。第一鞭是為替舅舅鞭打,第二鞭是為替母親鞭打,第三鞭是為族人鞭打。打完之後就給他們披上衣服,戴上帽子及披掛符身帶以示已經成年。

歌舞祭

由頭目引唱史詩,這時由婦女持火把進場,而參加歌舞的婦女隨火把進場並接在後面。引唱史詩時以嚴肅並以緩慢的步伐(舞步)往前前進,唱畢數節後改以四排的舞步引唱歷史頌。(以上兩首歌謠均用鄒族古老語言,現在的鄒族人能夠聽得懂的人已經不多!)

送神曲

祭典結束,就把來自天上的天神恭送回天。這首代表鄒族的天籟之聲,是以肅穆莊嚴來引唱。

第一段:夢中的爺爺

這天小朋友們去到山上練習打獵,所有小朋友都帶著砍好的樹枝準備設陷阱,就只有Momo最懶惰,不是在大樹下睡著了沒跟上大家的腳步,就是在打獵過程中誤打噴嚏,或是比別人慢半拍才學會如何設陷阱,同行的其他小朋友都嘲笑他。待其他小朋友回家以後,Momo獨自一人失落的在大樹下睡著了,在夢中爺爺告誡他不要再懶惰了,也鼓勵他,並把背上的背簍和手上的長矛給他,並告訴他他的陷阱已經抓到獵物了,Momo夢醒以後,帶著爺爺賜的工具出發去尋找獵物,果真如爺爺所說抓到獵物了,Momo一改過去懶惰膽怯的個性,奮勇向前並成功抓到山豬,也讓他的同儕們刮目相看,欣喜若狂的Momo背著獵物回家,從此變得積極勤勞,也贏得了大家的肯定。

第二段:夢中的女孩

步入青年的Momo,在這天晚上Momo夢見自己置身樹林裡,樹林裡傳來如黃鶯出谷般的歌聲,Momo在夢中不斷尋找這位少女,卻只聞其聲不見其人,就在快要靠近這位女孩的時候,不小心跌倒了,也從夢中醒來,夢醒以後的Momo仍希冀著在現實生活中能再聽見和看到這位夢中的女孩。一早,部落裡的少女們背著取水用具去工作,而部落的青年們也沒有閒著,早早出發去打獵了,MOMO夢中那位女孩─Sayun也在少女當中,工作疲憊的時候,Sayun就唱著歌一解工作的疲憊,Sayun唱的那首歌正是Momo在夢中聽見的歌,一旁的Momo一聽見這聲音,馬上就認出Sayun就是他夢中的那位女孩,並回應Sayun所唱的歌,積極的向她表露愛意,雙方的朋友們在一旁鼓噪著,一見鍾情的兩人也深深被彼此吸引,隨著對彼此的認識越來越多,兩人也決定步入婚姻,創造屬於兩人的甜蜜家庭。

第三段:夢中的部落

這天部落裡的三位青年Pasan、Wilang、Yukan同時做了一個夢,夢裡看見巨大的紅布從天而降,醒來以後,三人與族人討論所做的夢,Momo知道這個夢是在預告部落將有災難發生,告誡族人要逃到舊部落的山上才能保命,部落族人一一不捨的離開家園,幾天之後,風雨驟降,大量的雨水與土石毫不留情的將族人的田地、房子都破壞了,返家以後的族人看著眼前的景象,難掩心中的憂傷紛紛哭泣,Momo鼓勵部落族人雖然失去家園,但只要活著就有希望,族人收起憂傷的心情,同心合意再造家園,看見往日村莊的樣貌重現,歡慶著生活又能回到過去的平靜快樂,更加珍惜相處的時光。

第一段:歌頌農事換工情形
  • 1.歌謠:換工歌uyas ubiwa
  • 2.樂器:口簧琴-紀浩偉、木琴-卓亞慧、杵鼓-蘇卉晴
  • 3.歌舞內容:
    (1)歌曲意思:

    收割小米是賽德克族一年農事中最重要的盛事之一。因為工作繁重,有時限性,需要許多人力。因此,族人採取換工方式互相輪流收割小米,換工ubiwa歌由此而創作。

    (2)舞曲:

    此段是進場的舞步,由領舞(唱)者以走路方式依序進入舞場,以換工歌uyas ubiwa共同吟唱,莊嚴的圍成族靈之眼(圓圈),喻小米豐收是受到編織之神及族靈的呵護與祝福。

第二段:傳統的歡慶歌舞
  • 1.歌謠: tugiagoh快來與endetuditada啟程
  • 2.樂器:口簧琴-紀浩偉、木琴-卓亞慧、杵鼓-蘇卉晴
  • 3.歌舞內容:

    賽德克族非常重視族律waya。族律waya是人與天、人與地、天與地之間相互依存的準則與規範,也是維繫人與人、家族與家族、部落與部落、本族與它族之間生活型態社會行為秩序的無形力量,歌舞就是這種無形力量的具體呈現之一。

    歌舞的目的不只是娛樂性質,而是族人藉著歌舞的聲音、身體律動的形式將族律的約waya與祖靈、編織之靈(神)結合成敬畏鬼神的崇敬行為,以祈求部落族人的生活平安、小米豐收、狩獵有獲…並避開惡靈疾病的侵害與騷擾。

    賽德克族的舞蹈,並非如現代流行的舞蹈,而是與歌舞合體的形式呈現,以歌領舞、以舞領歌、以琴助舞的綜合性舞蹈。歌舞是團體合唱的化身,由一人領唱(舞)多人接唱(舞)的輪唱方式進行。領唱(舞)者唱一句或跳一舞,接唱的人就要唱一句或跳一舞。

    歌舞雖然是原始的、簡單的,跳起來卻是韻律的、動感的、樸實的。舞步看似簡單但變化還是很多。歌舞的變化與否主要關鍵是領唱(舞)者,領唱者是整個

    表演的靈魂人物:她必須是年長者,有智慧、有經驗、歌聲嘹亮、舞蹈精湛,歌舞中所唱的歌曲或跳舞的舞步皆以她為準繩。

第三段:口簧之音
  • 1.樂器演出:單簧竹弦口簧琴
  • 2.吹奏內容:

    口簧琴是談情說愛及傳達意涵的素材之一。年輕人常常用口簧琴來訴說綿綿的情意給心儀的青年男女。如果對方接受琴聲傳送的愛慕,它就會拿起隨身的口簧琴相互吹奏表達心意。這種內心的交會不只傳達愛情,也傳達友情與恩情。所以,口簧琴是小巧玲瓏、富有靈氣的獨特樂器。

    左手竹片固定,右手輕輕的向右側一下一下的拉放細繩。竹片上會振動的舌狀薄銅片就會發出嗡嗡的聲音。隨著內心的歌謠旋律,搭配細線的拉放及呼吸的吸納,在經過口腔的共鳴,就能夠吹奏充滿深情義涵又耐人尋味的獨特音律。這種嗡嗡的音律加入內心的話語,就能夠傳達吹奏者的意涵與情愫。

第四段:靈之眼
  • 1.歌謠:tugiagoh快來與endetuditada啟程
  • 2.樂器:口簧琴-紀浩偉、木琴-卓亞慧、杵鼓-蘇卉晴
  • 3.歌舞內容:

    此段是退場的舞步,由領舞(唱)者以賽德克族傳統舞步唱跳靈眼之舞。順著圓形如河水漩渦般逆時針漸次向渦心邊唱邊跳,到達圓心(眼心)後,領舞(唱)者再順時針逐層走出渦心,再形成大圓(靈眼)持續唱跳;如此重復唱跳幾回靈眼之舞。最後領舞(唱)者還是以歌舞型式帶領舞群離開舞場,結束演出。

    這種的歌舞表達方式,意寓族人的生活禍福或生命的延續,皆在編織之神及族靈的眼睛呵護與祝福。人的行為表現時時刻刻有種無形的眼睛在注視著,人不能違反族律的信條,否則會遭受神靈的處罰責打,嚴重禍及整個族群生活的順暢安危。所以,每回的歌舞演出都要以靈眼之舞及敬虔歌聲向族靈傳遞敬仰心意,以求祝福平安。

刺桐花花開時間是3到5月盛開的季節,也是東海岸阿美族人補飛魚的季節,當中呼喊(i la ka pa shr yi zhi ren)的意思是年青人加油的意思。這裡是希望年青人的生長過程,在年輕的生命裡,能夠和刺桐花開時的盛開來一樣美麗。

南風陣陣的吹來,今天晚上是個美好的夜晚,有美好皎潔的月亮高掛在天上,趁著美好的夜晚,人人在外面的院子裏聚集一堂,這些人有說有笑的玩在一起,身為邦札的人沒有煩惱。

快樂出航是首描述漁夫出海補魚的台灣民俗歌謠。今天是快快樂樂的出航日子,廣闊的海洋和海鷗似乎也感染了興奮的心情。而天連海海連天幾千里,清涼的海風也祝漁人出航。

回家吧是首布農族民謠,其內容在描述黑暗的道路上,沒有可以倚靠的,不知道要往那裡去,慌亂的心情,迷失在黑暗的路上。我的心是孤單寂寞的,回家吧!回家吧!現在!一直到夜晚,天天都照亮我們的道路。

早期部落之間少有往來,為了提高壯大自己的聲勢,藉由敲擊竹子、木頭來嚇阻外人的入侵,後來則衍生為戰鼓。

部落裡的青年壯丁為保護捍衛自己的家鄉,以舞蹈來展示自己的威武壯盛,為勇士舞的一種。

布農族人每日辛勤工作回家時所吟唱的歌曲。

是布農族溝通天神的祭歌。借Baciputput來傳達給天神與族靈,表達感恩並祈求庇佑部落平安及小米豐收。(每年11至12月之間,布農人舉行小米播種祭,為了祈求小米能夠豐收,因此社裡的男子圍成一圈,一起合唱「祈禱小米豐收歌」。族人相信,歌聲越好天神越高興,今年的小米就會結實累累。因此,每一個人都以虔敬的心情唱著。歌聲一開始,其實只有四部合音,但當音域高到某一個層次時,軌出現了八個不同的音階,因此被世人稱之為八部合音。這也是目前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和音方式,台灣原住民的音樂堪稱世界音樂的瑰寶。〉歌聲中可模仿蜜蜂(linmo),展翅嗡嗡作響,幽谷中飛瀑流瀉造成的迴響,或小鳥振翅疾飛而過的聲音。

打獵之前為了避邪,並祈求賜予槍枝力量,獵物豐收。

以阿dol的勤勞和對祖母的孝順來對比懶惰的一比

敬請期待......

敬請期待......